如何让悲伤成为成长的工具?

一个人可以把任何情绪转变成生命中的一股创造力。

如何让悲伤成为成长的工具?

问:萨古鲁,您曾告诉我们,一个人可以因灾难而垮掉,也可以因此变得更明智,您能否阐释一下悲伤如何可以成为成长的工具?

Sadhguru(萨古鲁):大多数人都不知道痛苦的打击在生命中意味着什么。但对于某些人,当真正的打击到来时,他们生命中曾珍视的一切都被带走了,心中留下深深的痛。有很多种方法来处理这种悲伤。一些人只是坐在角落里把自己逼疯,让所有人都痛苦。也有一些人,当他们悲伤时,他们会找些有用的事来做。通常,就是那些在生命中经历过这种伤痛的人成为了伟大的业力瑜伽士。

让我来举个例子。曾有一个在Maharashtra当小学老师的人,他和他的妻子以及两个孩子住在Sahayadri山对面的一个村庄里。然而,一场可怕的疾病夺走了他的妻子和孩子,留下他孤身一人。他崩溃了,因为过去他的整个生命都围绕着这三个人转。他濒临疯狂,简直不知道该做什么。于是他走进Sahayadri山,坐在那里。

他仍然清晰记得儿时这些山的样子,它们曾是绿色的,植被繁盛。而现在当他走进山里时,它却是贫瘠、炎热、令人难以忍受的。他在那儿一连坐了好多天,只捡水果和坚果吃。他只是在那里呆着。

过了一段时间,他断定正是因为这座山变得贫瘠,他的生命也随之变得贫瘠。这是否是事实不重要。他决定对此做一些事。他像个圣人一样住在那里,只身一人到处捡从树上掉下的种子。在没有任何人协助的情况下,栽种了四十万棵树并照顾它们长大。他看管了它们25年。今天,四十万棵树木屹立在Sahayadri山上,只是因为这一个人。他是一名瑜伽士,尽管没有人教过他任何瑜伽。

从悲伤到慈悲

一个人可以把任何情绪转变成生命中的一股创造力。存在中没有任何负面可言。我们可能认为一些事是负面的,一些事是正面的。但是一盏灯的燃烧正是因为有正极和负极连在一起。负面不是我们要去除的东西。它与正面同等重要。如果你的悲伤使你意识到你是不完整的,这很好。利用你的悲伤去成长!

当悲伤降临,如果你能变得更富有同情心,更关心他人,更有爱,你是明智的。当你悲伤时,如果你变得暴躁和愤怒,认为整个世界都错了,你是个傻瓜。那时,如果有人来烦你,你的悲伤会很容易转变为愤怒。你想把悲伤转变为愤怒还是转变为爱与慈悲呢?当你悲伤时,是很容易变得富有同情心的。

学着创造性地运用你所有的情绪非常重要。不是只有快乐才重要。如果你没有经历过悲伤,你不会成熟。只有真正经历过悲伤和痛苦,你才能成为一个成熟的人。否则你永远不会明白发生在你身上的是什么,你也不会明白发生在你周围其他人身上的是什么。

原文链接:https://isha.sadhguru.org/global/en/wisdom/article/can-grief-be-vehicle-for-growth

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ishayoga.net/life/can-grief-be-vehicle-for-growth/

(12)
上一篇 10 6 月, 2020 8:55 下午
下一篇 12 6 月, 2020 8:50 下午

相关推荐

  • 真爱的含义——超越言语的爱

    有关真爱的含义,萨古鲁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强大的过程,让爱超越语言,使爱成为持久的内在品质。

    19 10 月, 2020
  • 意念能够治病吗?

    你的头脑就是你的员工,对不对?为什么你要与他为敌呢?怨气、愤怒、仇恨,这些都是你喝下去的毒药,你却期望毒死的是别人,生命不是这么运作的。你要对这个(自己)下点功夫!在你进入这个世界之前先修好这个(自己)。

    27 1 月, 2020
  • 友谊是生命的重合

    在当今社交媒体时代,在世界范围内跟人联系和沟通的可能性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。轻轻一摁按钮就能添加好友,通过更新微博可以让好友随时了解你的动态,或者在博客上快速创建关注——联网的方式几乎是无穷无尽的。随着网上“虚拟”好友和关注人数的成倍增加,你是否也曾有过这样的疑问——究竟他们中有多少人是“真正”的朋友?友谊于你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?今天,萨古鲁跟我们分享友谊对于他的意义。

    3 8 月, 2014
  • 萨古鲁谈论说谎的真相

    有时候说谎也许会让你占到便宜,但如果你让说谎成了你生活的方式,那你必定会为此付出代价。

    27 7 月, 2019
  • 瑜伽练习者食谱丨绿豆沙拉

    绿豆沙拉的制作方法

    27 12 月, 2019
  • 生与死的本质

    Sadhguru(萨古鲁)审视了生与死的本质,并且解释了为何两者是一体的。他说道,了悟超越死亡的维度需要pragna——这是一种不需要思考就能了悟的方法。

    8 8 月, 2019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

分享本页
返回顶部